春晚上的《絲路山水地圖》引全國矚目,這件國寶究竟貴重在何處?它反映了哪些歷史信息?
Nichkhin
《絲路山水地圖》首次在大眾面前亮相大概是在今年的春晚上,它規(guī)模宏偉,看后讓人十分震撼?!督z路山水地圖》是一幅絹本畫,長30.12米,寬0.59米。原本藏于明朝的內(nèi)府,后來流落海外被日本的收藏機構(gòu)藤井有鄰館收藏。
這幅畫的最的題款被人裁了去,因后來有人在畫上提了蒙古山水地圖幾個字而命名。這里的蒙古是指當時的從嘉峪關(guān)以西到土耳其等地的蒙古四大汗國的后續(xù)王朝。
這副畫嘉峪關(guān)西至天方城(沙特阿拉伯的麥加)的疆域地貌,在這條絲綢之路上共標注了211個地理坐標。
從這幅圖上我們可以看到,畫上畫的秀麗山川,各式各樣的城邑以及一些重要的地標。畫中把每個地方的建筑特色都描繪得栩栩如生。每個重要的城邑旁邊都會有漢字來標注其名稱。從這些漢字的標注我們可以得知這些地名大多用的不是漢語,例如:禿兀而把力、脫合赤、哈刺帖別等等。專家說這些有的是蒙古語、波斯語、阿拉伯語等等
這幅畫的畫法是當時比較流行的青綠山水畫法,就是用礦物質(zhì)石青、石綠作為主色的山水畫。這種畫法其中比較為出名的一幅畫,大家應該都比較熟悉那就是《千里江山圖》。
《絲路山水地圖》幾經(jīng)輾轉(zhuǎn)之下終于被中國收藏家購回國內(nèi),后來由許榮茂先生出資20從私人收藏家手中收購,并將它無償捐贈給故宮博物院,這才有了我們今年春晚上的這一幕。
絲路山水地圖這幅畫可能在藝術(shù)價值上稍遜一些其他名畫,但它給中國古代地理地圖研究上帶來了許多幫助,也給中國的學者專家們研究古代“絲綢之路”帶來的巨大的貢獻。
花楹
這兩年,廣電總局出手整治綜藝節(jié)目,文化綜藝受到市場熱捧。什么《見字如面》《者》《國家寶藏》等這些節(jié)目蔚為大觀,大有對中國電視文化進行基因改造的趨勢——至于效果如何,目前不好品評,也許這種變化是對布熱津斯基“奶頭樂”理論的對抗吧。
今年春晚,也受到了這一變化的影響,由故宮院長單霽翔、世貿(mào)集團董事長許榮茂、主持人張國立表演的第13個節(jié)目《國寶回歸》,便是直觀的表現(xiàn)。節(jié)目中說,《絲路山水地圖》這一國寶流落海外多年,有賴許榮茂出巨資收回,許收回后無償將國寶捐贈故宮,春晚這一段便是捐贈儀式了。
這個國寶彌足珍貴,原藏于明朝內(nèi)府,由于原作題款被裁掉,原作者和原名不詳,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流落海外,被日本收藏機構(gòu)藤井有鄰館納入囊中。
這是一幅長約三十米的明代絹本青綠山水地圖手卷,據(jù)考證繪于明朝嘉靖年間,是皇家專用地圖,描繪的是當時蒙古地區(qū)的地理面貌,蒙古指的是明朝建立以后仍然統(tǒng)治今天蒙古、中亞一直到西亞麥加廣大地區(qū)的原四大汗國的后續(xù)王朝。
絲綢之路的概念,是1877年德國學者李?;舴以谥鳌吨袊芬粫?,對漢朝與中亞、印度間的通商道路的命名。所以名字應該叫《蒙古山水地圖》。
這幅圖從明朝最西邊的嘉峪關(guān)開始,一直畫到了天方(今天沙特阿拉伯的麥加),在上萬里的路途上共有211個地理坐標,從圖中可以領(lǐng)略到壯麗的山河形勝和繁榮的城池變化,也算是中國封建社會世界眼光的細微表現(xiàn)。
yeljan
【文藏來答】這幅氣勢恢弘的《絲路山水地圖》是一幅屬于明朝宮廷的皇家地圖,約繪制于明朝嘉靖三年至嘉靖十八年(1524—1539)之間。該圖還是明代以西域為表現(xiàn)內(nèi)容的各種地圖的母本,如嘉靖二十一年(1542)刻本《西域土地人物圖》(收入明代學者馬理等人纂修的《陜西通志》)和萬歷四十四年(1616)刻本《西域圖略》(收入明代無名氏所編纂的《陜西四鎮(zhèn)圖說》)、明代彩繪本《西域土地人物圖》等。
從《西域土地人物圖》的相關(guān)記載來看,保存到今天的這幅《蒙古山水地圖》只是原圖的四分之三,地理范圍從嘉峪關(guān)到天方(沙特阿拉伯的麥加),共211個西域地名;其余四分之一被人裁切,地理范圍從天方到魯迷(時為奧斯曼帝國首都,今土耳其伊斯坦布爾),原圖長度當在40米左右。圖上所標注的地名均為方塊漢字,但絕大多數(shù)地名都不是漢語,而是突厥、蒙古、波斯、粟特、阿拉伯、希臘、亞美尼亞語地名,如果不熟悉西域地理,簡直不知所云。
《絲路山水地圖》全面反映了明朝與西方的陸路交通情況,充分展示了明代中葉中國人豐富的世界地理知識。這幅規(guī)模宏偉,繪制精美的《絲路山水地圖》,足以和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所藏中世紀世界地圖《加泰羅尼地圖集》、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明代洪武二十三年《大明混一圖》(1389)、日本京都龍谷大學大宮圖書館藏朝鮮李朝太宗二年《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》(1402),以及威尼斯馬爾西亞那國家圖書館藏《毛羅世界地圖》(1459)等世界四大古地圖相媲美,說明在16世紀初期,中國人的世界地理知識處于世界領(lǐng)先的地位。
中國古代地圖一般采用兩種方式繪制:一種是西晉地圖學家裴秀所倡導的“計里劃方”形式。裴秀提出了繪制地圖的六條原則:“一曰分率,所以辨廣輪之度也;二曰準望,所以正彼此之體也;三曰道里,所以定所由之數(shù)也;四曰高下,五曰方邪,六曰迂直,此三者各因地而制宜,所以校夷險之異也?!边@些概念的提出,是中國古代制圖史上的飛躍。隋唐時期,制圖之風大盛,隋代的《區(qū)宇圖志》,唐代的《十道圖》、《元和郡縣圖志》、《海內(nèi)華夷圖》等著名地圖相繼問世,可惜今日無傳。
第二種是采用山水畫的形式,如明萬歷十八年所繪《河防一覽圖》等。中國古代地圖大多數(shù)以山水畫的形式出現(xiàn),因為中國古代山水繪畫與地圖繪制同源,繪制地圖時常常不講究科學性與準確性,特別是一些尺幅涵蓋較大的地圖,因此一些繪制精美的地圖甚至被列入藝術(shù)品,如唐代學者張彥遠在《歷代名畫記》中所收錄的《洛陽圖》等。比較實用的地圖如駐防圖等則比較準確科學,如1973年12月,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三張繪在縑帛上的漢代地圖,距今已2100多年。第一幅圖為西漢初期長沙國南部地圖,第二幅是駐軍圖,第三幅為城邑圖。從圖面來看,它們采用的是中國古代制圖傳統(tǒng),地里標識相當精準,表明當時地圖的繪制已經(jīng)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(jīng)驗。在縑帛之上作畫始于先秦時代,到兩漢魏晉時期,縑帛成為中國地圖繪制的首選材料,而其主要形式就是卷軸式。彩繪地圖最早出現(xiàn)在北宋時期,明清時期依然比較流行,這幅《蒙古山水地圖》就是典型代表。
打開地圖我們可以看到,從嘉峪關(guān)到天方的數(shù)千公里山川道路均用大青綠山水技法繪制而成,圖中所有比較重要的城邑都畫成中國式的帶城門洞的四方城墻,城墻上有垛口,個別城邑畫有中國式的城門樓,如哈密城;城中還畫有象征民居的房屋。一些重要的建筑或地名,如撒馬爾罕城外的著名的天文觀測建筑望星樓也畫成中式建筑。圖上山川秀美,林木蔥蘢,道路逶迤其間,將一個個都邑連接起來,每個都邑的上方或旁邊基本都標有漢文地名。
《絲路山水地圖》的畫面中雖然沒有畫出反映各地風土人情的人物、動物形象,以之為母本的明代刻本《西域土地人物圖》和彩繪本《西域土地人物圖》,卻畫了很多的人物、動物形象,其中出現(xiàn)最多的是阿拉伯伊斯蘭教長袍裝束的人物形象,因為這個廣大的地區(qū)在15世紀中期已經(jīng)基本伊斯蘭化。畫面中的人物或手牽駱駝,或背負行囊,或行走,或席地而坐,面前放著酒壺和酒杯;或在樹蔭之下乘涼;衣服則有紅、白、綠、赭等色,有的地方還畫有伊斯蘭風格的野地帳篷,有人物出入其中。相關(guān)的文字材料則證明當時的中國人對西域地區(qū)的風土人情有著相當透徹的了解。
《絲路山水地圖》的繪畫藝術(shù)水平十分高超,其繪畫手法是明代中期盛行一時的青綠山水畫法。青綠山水畫法從唐代開始發(fā)展,至宋代達到高峰,到明代雖然已經(jīng)是末流余波,卻仍然在宮廷繪畫中占據(jù)主導地位?!督z路山水地圖》主要用礦物顏料石青、石綠繪制,用大青綠畫法,著色濃郁,裝飾性強。因為使用礦物顏料,雖經(jīng)歷數(shù)百年而色澤鮮艷奪目,幾乎不減當年。
在中國歷史上,明代是一個創(chuàng)造了無數(shù)的朝代。鄭和下西洋創(chuàng)造了當時的航海,為我們留下了《鄭和航海圖》,全面反映了明帝國與西方的海上交通。而這幅規(guī)模宏大的《絲路山水地圖》,則生動反映了明代中期延續(xù)千年的絲綢之路最后的輝煌。
“絲路遺產(chǎn)”官方授權(quán),未經(jīng)允許,禁止轉(zhuǎn)載!想了解更多藝術(shù)推介與藝術(shù)收藏,歡迎關(guān)注【文藏】官方地圖公眾號&微博&頭條號!
樂呵貓族
首先,我認為央視和故宮博物院選擇在春晚期間,向公眾發(fā)布《絲路山水地圖》是一件好事,這能夠增強民族認同感,增長民眾歷史文化知識。許榮茂先生的義舉,是一件高風亮節(jié)的事,值得稱頌。這事兒也契合當下熱門的“一帶一路”倡議。
但單霽翔院長在表述上存在一定問題,他說:“它的出現(xiàn)以實物證明,早在16世紀中葉,中國人對絲綢之路沿線就有了清晰認識?!睂嶋H上中國人早在西漢時期,已經(jīng)開始了對絲綢之路的經(jīng)營。這表現(xiàn)在張騫對西域的“鑿空”、西漢政府設置“西域都護府”,鄭吉出任首任西域都護,東漢時班超“投筆從戎”,父子二人鎮(zhèn)守西域數(shù)十年。漢朝史書中已經(jīng)對西域各國進行過詳細描述,甚至詳細到了人口、與長安之間的距離、兵員數(shù)目等。如果對當?shù)貞魞詻]有詳盡了解,不可能有這些記載。這說明兩千年前,中國對西域的治理和控制,已經(jīng)是相當完備的。再到唐朝,在西域設立了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,在西域的東部實施和內(nèi)地一樣的郡縣制,西部實施軍鎮(zhèn)+羈縻制,只因為安史之亂時,安西北庭駐軍內(nèi)調(diào)平叛,西域才沒于吐蕃。元朝時西域?qū)儆诓旌吓_汗國,雖然不在元朝的直接治理下,但人口和商貿(mào)的流動是暢通的。
從西漢到明朝的一千多年里,有無數(shù)的中國使節(jié)、商人、軍人在絲綢之路上絡繹不絕,所謂“對西域的清晰認識”,并非直到明朝才有的。
明朝對路上絲綢之路的了解,是建立在歷史經(jīng)驗和現(xiàn)實探索的雙重基礎之上。明朝初年,朱元璋曾派使團出使中亞,主官叫陳誠,還有幾百精銳士兵。這些人歷經(jīng)千辛萬苦,在帖木兒帝國等處走訪多年,直到永樂年間才回到中國。同時,朱元璋還派太子朱標巡撫關(guān)中,為將來在長安建都做準備,但朱標去世后,朱元璋再也無心此事。朱棣奪取天下后遷都北京,雖然是客觀條件釋然,但畢竟無論南京還是后來的北京,作為首都對西域的力都太過弱小,隨著關(guān)西八衛(wèi)的喪失,明朝勢力退縮嘉峪關(guān),對西域毫無控制。如果朱標沒有早逝,也許明朝會和漢唐一樣,定都關(guān)中,占領(lǐng)西域,重新經(jīng)營陸上絲綢之路,對北元殘余勢力形成東西夾擊之勢。這樣明朝的歷史地位,會比現(xiàn)在更高。
模仿守夜人誓詞寫一段話,獻給把生命和光榮奉獻給絲綢之路的中國英雄們:“大漢天威之下,我今西出玉門,坦步蔥嶺雪原,馳騁龍沙碩漠。我將以西域為桑梓,以部民為兄妹,出則能戰(zhàn),入則能耕。我是大漢的長刀利箭,我是山川的鐵壁銅墻。我保護商旅的過往,我安撫小兒的夜哭。我的烽燧從西域,至敦煌,至隴西,至長安,至河洛。我將百世發(fā)愿于此,世世皆然?!?/p>
2021-09-23 17:28:58 717查看 0回答
章魚小肉丸
2021-09-23 17:30:18 428查看 2回答
英俊瀟灑的韜
2021-09-23 17:34:45 838查看 2回答
2021-09-23 17:45:10 373查看 0回答
老巢
2021-09-23 17:52:43 378查看 2回答